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2-21 10:47:31 点击数:
远程医疗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,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,因而是符合当前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。传统的远程会诊和在XX医院推行的远程专家门诊,同属远程医疗范畴。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模式的远程医疗方式,选择适合本单位的远程模式。
远程会诊作为远程医疗服务方式之一,广泛的应用的在全球医疗健康服务中,它为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、提高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,提供了有效途径,对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作用。同样,XX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,组建远程专家门诊也是新型医疗服务方式,他充分借助互联网+方式,开辟了一种新的互联网+医疗业态。
一般由医疗机构本单位设立一个远程会诊室,如果有会诊患者,即可进行点对点会诊方式。所谓点对点方式,即会诊医生与被邀方医院事先通过电话或传真,约定好被邀方会诊医生和会诊时间,会诊双方利用视频系统,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。
先由第三方机构(互联网医疗平台)依据相关行政审批流程,在医院内设立一个远程专家门诊,第二步,患者在当地可以申请就诊远程专家门诊;第三步,第三方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,为其推荐一名上级专家,根据上级专家科室匹配一名就诊医院的本地医生。由本地医生对患者开展查体、整理病历资料,然后上传给专家;第四步,第三方平台预约三方(专家、本地医生、患者)时间。第五步,患者在就诊医院的本地医生的带领配合下,与第三方机构的推荐上级专家开展远程视频问诊;第六步,上级专家通过问诊,根据病情给出诊治建议后,本地医生在当地医院,落实诊疗方案,开展治疗。
两者都是借助互联网设备作为媒介,都是由医疗机构医生作为诊治主导,参与患者诊治。
一是,在很大程度上,远程医疗可以拓展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,可以使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,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群众,获得之前根本无法获得或者很少获得的医疗服务,这样就增加了群众的就医机会。二是,远程医疗可以直接或间接减少患者及家属长途跋涉的就医频次,减少了病人医疗费用、以及非医疗费用支出和时间成本。
患者每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次,就增加一份医院感染的机会。尤其,在出现爆发流行性感染病时,蔓延全球,传染性强。很多医疗机构部分科室停诊,这给患者就医带来了不便。多地启动远程医疗方式,很大程度的解决了患者的看病就医的问题,同时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几率。
对患者来说,使用这些先进的远程医疗平台,有效的简化了繁琐的预约和就诊流程,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候诊时间。对医生而言,使用信息化平台,以及会诊模式,不仅可以还有效减轻工作压力,而且可以提高准确性和诊断率,使诊断行为事半功倍。研究显示,在我国,患者对远程会诊最为满意的是诊断结果,觉得准确;然而医生最为满意的是这套运行流程,,觉得方便。
远程医疗模式可以很好的链接,医疗发达地区和医疗欠发达地区,跨越地理界限,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,促进两地医疗专业知识的传递,交流和学习,为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提供医疗技术支持,解决了一些医疗问题,帮助落后地区提高诊疗经验与服务质量。
远程医疗可以通过利用物联网、互联网或移动医疗技术,实现远程医疗咨询、远程会诊、远程教育、远程转诊等医疗健康服务功能,满足医生和群众多类型的健康需求。
基层医疗机构在医护人员配置、床位有效利用以及医疗服务能力上存在先天劣势,基层首诊的患者认可度较低,下转困难。利用远程医疗平台,将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有效结合,构建了新型的分级诊疗模式,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依托大型医疗机构的专家与学科品牌效应,提升了公信力,提高了病人的忠诚度。
传统远程会诊建设模式,属于“医疗+互联网”。主体,以医疗为主体,通过互联网手段,为患者看病。属于“顺势创新”。例如:“远程会诊”,传统的远程会诊,就是双方医生约定好时间、地点,先后通过远程为患者看病,它和远程专家门诊的区别,没产生新的业态,仅仅在原来的基层上提高了工作效率,仅仅存量的效率提升,没有新事物产生。
远程专家门诊建设模式,属于“互联网+医疗”形式。主体,以互联网为主体,渗透进入医疗行业,结果产生新业态。属于“逆袭创新”。例如:“远程专家门诊”,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,产生新的网络虚拟机构,“互联网医院”,平台中注册成百上千的线上医生,再通过互联网媒介,为患者看病。
传统远程会诊,是由邀请方医院按国家会诊收费标准,对患者进行收费,然后二方进行分成(邀请方医院,被邀请方医院)
远程专家门诊,是由新建立的“互联网医院”医院进行收取费用,然后按照定价方式,三方(邀请方医生,被邀请方医生,互联网医院)进行按比例分成。
传统远程会诊的医生,执业地点分别在邀请方医院和被邀请方医院,不存在执业地点变更的情况。
远程专家门诊参与会诊的被邀请方医生,实行合法多点执业。被邀请方医生属于互联网医院的医生,必须重新在互联网医院所在地进行注册备案。先由第三方机构(互联网医疗平台)在XX市注册成立了XX智慧互联网医院,全国共计22万名医师在第三方机构注册,其中,有1.9万名医师由XX智慧互联网医院逐一审查后,然后报XX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核备案,实行跨省多点执业备案管理。
传统远程会诊,“由医生发起会诊”,只有当主管医生认为“需要向上会诊”时才会申请会诊,而现实中,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诉求越来越高,当对本地医生的诊治有疑虑、需要上级专家意见时,只能自行到上级医院就医。这已经是异地就医的主要原因,既增加了不必要的医保负担,又增加患者个人花费。
远程专家门诊,“由患者自行发起”,减少异地就医需求。患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在线上挂远程专家门诊号,申请初期可不经过本地医生;由系统安排本地医生查体、完善相关检查后上传给专家,再邀请专家查看资料并接诊;视频出诊中,上级专家给出诊疗方案建议,由本地医生在本地医疗机构执行治疗方案。这样,既满足患者需求,减少其异地就医的动机,又实现了把患者留在本地的分级诊疗目标。
传统远程会诊,由两方医生和医疗机构参与完成:XX医院医生和上级专家,分别对应的责任方医疗机构是XX医院和远端的上级专家医院。患者的面诊、检查、治疗发生在XX医院,所以XX医院作为首诊责任方,承担主要责任;上级专家所在的远端医院,作为会诊医师,所以远端的上级医院承担会诊方责任。
远程专家门诊,由两方医生和医疗机构参与完成:XX医院医生和上级专家,分别对应的责任方医疗机构是XX医院和XX智慧互联网医院。患者的面诊、检查、治疗发生在XX医院,所以XX医院作为首诊责任方,承担主要责任;上级专家以多点执业方式注册在XX智慧互联网医院,作为会诊医师,所以互联网医院承担会诊方责任。互联网医院,为自己的多点执业医生购买医师责任险。
传统远程会诊,一般是由医疗机构医生或医院进行联系远端的会诊医院,缺乏专门运营角色,基层医生、基层医院的医务科工作繁忙,没有精力处理和上级专家的日常联络事宜;没有人专门研究上级专家的专业擅长、空闲时间,并以此建立会诊专家库,更谈不上进行专家库日常维护、剔除不合格专家;没有人从事会诊病例的日常分诊,从专业角度匹配上级专家;没有人负责帮助上下级医生反复联络、撮合会诊时间,使得远程会诊往往不及时、甚至拖延到不了了之;缺少对会诊质量的把控机制,没有对上下级医生的过程评估,不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,无法形成口碑效应扩大使用量。
远程专家门诊,由第三方机构组建的专业运营团队,根据病例、医生专业细分、出诊时间、服务质量等多维度进行分诊,同时协调上下级双方时间,使得远程会诊的效率大大提升。而且,建立了优质的远程专家资源库,覆盖全国各大知名医院及全部专科方向;建立了专家评估制度,根据服务质量和出诊时间,动态更新,保证专家库的质量和可用性。
传统远程会诊,对于医生的会诊效果,没有专门的监控体系,对双方医生的会诊评价,仅仅包含在原有医疗机构患者满意度评价之中。
远程专家门诊,建立质Kaiyun开云量控制体系,确保会诊服务质量。由第三方平台根据患者使用会诊满意度,下级医生对上级医生认可度,上级专家的专业度评分及风险评估等多维度进行会诊质量考核,建立反馈机制,形成可信赖的信用体系和淘汰机制,降低医疗风险,确保服务质量稳步提升。
不管是传统远程会诊,还是远程专家门诊,其目的都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合理流动”,对整合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,提高卫生服务效率,医联体建设,促进医改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,各级各类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,具体的情况,选择适合自身的远程模式,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,提升就医获得感和满足感。
[1]崔楠,顾海,景抗震,新医改背景下远程医疗发展的SWOT分析[J].卫生经济研究,2018,373(5):44-45
[2]国务院办公厅.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知道意见(国办发【2015】38)[Z].2015
[3]中共中央国务院.关于极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(中发【2015】1号)[Z].2015
[4]国务院办公厅.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(国办发【2012】33号)[Z].2012
[5]沈宝莲等,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效果[J].医学信息,2001,14(9):543
[6]马忠,马晓飞,王航等.远程专家门诊诊疗新模式探讨[J].健康大视野,2020,441(3):226
[7]方雅,叶森,徐杰丰,等.余姚市区域性基层医疗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医患满意度调查分析[J].现代实用医学,2015,27(11):1502-1503
2025-01-07
2025-02-14
2025-02-07
2025-02-19
移动商城
抖音店铺二维码
快手店铺二维码